一、上古天真论原文
上古天真论原文
上古天真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被誉为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该篇文章以寓言的形式描绘了人类过往的“天真时代”,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揭示了一种追求自由、超越世俗束缚的理想境界。以下是《上古天真论》的原始内容:
天地曾无极而后有形,有形而后可貌。可貌而后有常,有常而后可以得;虽可以得,而不可以言。言不可以常,常不可以革,故言有常而不可以革也。
这段文字意味深长,既包含了对宇宙的起源的思考,又涉及到人类对于真理的探求。接下来,我将对这段文字进行解读和分析。
天地曾无极而后有形
这句话是庄子对宇宙起源的思考,他认为在宇宙创生之初,所处的状态是无极无物的。这种无极无物的状态无法用言语或观念来描述,它超越了我们日常所体验到的有形世界。这种状态下的宇宙是无限的,没有界限,也没有物质的存在。
有形而后可貌
庄子接着说,有形的存在才能有所表现。也就是说,物质的存在使得宇宙具备了外在的形态和特征。有形物体可以被我们所感知和观察,具备了外在的形象和特征。
可貌而后有常
有了形态之后,庄子提到宇宙开始具备了一种常态。这种常态是指宇宙的规律和秩序。庄子认为宇宙的常态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人为干预或改变。宇宙的常态是永恒存在的,是无法改变的,而且是自我调整的。
有常而后可以得
只有在宇宙的常态存在之下,人们才能从宇宙中获得一些东西。这里的“可以得”意味着人们可以从宇宙中获取一些智慧、启示或者道理。宇宙是有智慧和道理的,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来领悟和获得。
言不可以常,常不可以革
这句话是庄子对人类语言和观念的思考。他认为言语无法常存,观念也无法永恒。言语和观念是人类用来表达和理解世界的工具,但它们并非绝对真理,它们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常态的宇宙是自我调整的,而言语和观念是有限和相对的。
故言有常而不可以革也
最后一句话强调了言语和观念的相对性和有限性。言语虽然有常态存在,但无法因此而成为绝对真理。因为宇宙是变化的,言语和观念也必须随之变化。庄子提出的这种观点是对人类认知和思维的一种启发,呼吁人们超越局限的观念,追求更广阔的智慧和境界。
上古天真论的原文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庄子深邃的思想。这篇著作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宇宙、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反映了庄子对人类处境的思索。上古天真论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理念,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希望通过对上古天真论原文的解读,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古代哲学的深奥和智慧。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经典著作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人生境界。
二、上古天真论释文?
《上古天真论》是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经典之一,由黄帝的弟子春秋公所著。以下是《上古天真论》的释文:
上古时期,人们天真无邪,没有私欲,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道德规范,但是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简单而幸福。后来,人们开始追求知识和文化,逐渐失去了天真无邪的本性,出现了私欲和道德败坏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到上古时期的天真无邪状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摆脱物欲和功利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上古天真论》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哲学之源头”。
三、上古天真论的天真什么意思?
上古天真论中的“天真”意味着人类最原始、最纯真的本性和状态。它指的是人在出生初期,心灵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和影响时的状态。这种天真性格包括对世界的无知、纯真和不加掩饰的善良。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私爱与人际关系的纯洁等价值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天真被现实的冲击所磨灭,逐渐失去了这种纯真的状态,因此人们渴望重归天真,恢复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真实联系。
四、上古天真什么意思?
1.上古天真即在上古时代里,天地自然之间赋予你的能力。(得出结论)
2.何为天真,天-自然赋予你的能力,真-不做作,不加被任何人粉饰雕琢过得东西,就像禅绕画中不讲究线条,光影和色彩,随心就好。(原因解释)
3.有句话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即跟着自然现象去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我们现代人却逆于阴阳,白天睡懒觉,晚上熬夜,这种行为是违反自然的,它会损害我们的健康,违背了这种天真,没有与天地同步,人的心神是乱的,它就无法协调我们体内的小环境。(内容延伸)
五、上古天真论的原文?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六、上古天真论其次有?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
七、上古天真论全文解释?
《上古天真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是对内经创作来源及其特点补充说明:医之始,自远古,是寓黄帝和岐伯谈论如何达到建康与长寿的目的。第一篇论文。
首先论述了从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无人为之杂的古人能活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不知养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原因,其次谈及人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强调肾气,正气,真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最后例举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
八、上古天真论原文及译文
上古天真论原文及译文
引言
《上古天真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重要著作之一。本文将为读者带来《上古天真论》的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哲学经典。
原文(中文)
夫天真,乃人之始也,生之本也,近之则必至焉,远之则不得至矣。昔者盍闻一之为数,自有群之。自有群者割有疑,以指数者至于三十,以次指者至于二十五。已指有余焉以终五十,此自天将以属之也。
齐箸者主于一物,非欲不能不齐箸,乃欲因其箸之一也。宋箸者主于八物,非不可以一箸也,乃欲因其箸之一也。故曰箸为一,一为主。帝之道也,贵本事状。贵本者,贱末,贵状者贱形。故箸一物者,犹费性。存诸一物全材。是其用心之盟,期之命也。
夫以天岳为一脉剖昆仑。我发未也,犹桐柏与海椒;我发乎泰山之阳,惟昆仑夫!以我乘冰,鲜麋鹿于彼北海。乘巫山之雨,湿我毫端。镂朱崖以象其长,彩翰之羽,何不至也?
译文(中文)
天真是人类最初的状态,也是生命的本源。离开天真,无法接近它;从遥远的地方试图靠近,却无法抵达。古人曾了解到一的概念,然后衍生出群的概念。群的概念又分为有疑与指数,指数指的是三十,有余以终结于五十。这是天意将其归属于群的一部分。
一个人只用一根筷子选取食物,不是因为他不愿意用两根筷子,而是因为他只需用到一根。一个人用八根筷子选取食物,不是因为他不能只用一根筷子,而是因为他需要用到八根。所以,筷子作为一种工具,它是因为需要而存在。保留着只取一物,保存它的完整性。这是他们对待事物的心血结晶,是他们对待宇宙的期待和命运。
天岳是一脉剖开昆仑的,我的能力并不比桐柏和海椒。我往泰山的一面前进,只有昆仑可相伴!我乘坐冰雪,穿越北海的新鲜鹿群。我借雨水,濡湿了毫端。雕刻成朱崖,象征着永恒。我有彩色羽毛的羽翼,为何不到达目的地呢?
结论
《上古天真论》通过描述古人对天真的理解,以及关于本质、形态和工具的思考,揭示了人与宇宙之间微妙而深远的关系。这部哲学经典强调了本原与细微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共生共融。阅读和理解《上古天真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思考我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观。
九、论述题《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上古,指《内经》成书以前很远的古代;天真,即先天之真气。
本篇主要讨论了上古时代的人,能够保全先天之真气,从而获得长寿的道理,故名篇。
主要内容:1、论养生的原则和方法。2、肾气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十、上古天真论原文及译文?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