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补脾虚和肾虚?
脾虚在临床上会出现腹胀腹泻,拉肚子,食欲不振,不愿吃东西,有时还会排出的大便,有未消化好的食物残渣,可以口服中成药人参健脾丸,肾虚在临床上会出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有时还会出现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一些症状,可以用壮腰健肾丸。
二、脾虚会引起肾虚吗?肾阳虚是否和脾虚有关?
脾虚太厉害会引起肾虚,肾虚太厉害也会引起脾虚,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脾虚不能运化,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分解,导致肾阴负担加重,导致肝肾阴虚。到后来常见的严重现象就是三高。当然三高有很多是肝肾阴虚引起的,并非说三高就一定有脾虚。就肾阳能量不足,又会导致脾消化的能量不足,以致食物难以消化,就是脾肾阳虚。
三、艾灸调养脾虚,调理脾虚常用穴位?
艾灸的主要功效是通过温热刺激穴位,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主要功效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脏腑阴阳功能。调理脾胃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解溪穴、关元、足三里、丰隆等;另外饮食上忌食肥腻厚味、辛辣刺激、生冷等食物。
四、脾虚怎么调理,脾虚的食疗方法?
脾虚的人适合吃点桃胶,桃胶当中富含大量的胶质以及维生素,还有氨基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可以作为女性的上佳滋补食品脾虚之症可以通过多吃山药进行调理食补,山药可以搭配红枣泥一起制成枣泥山药糕。枣泥山药糕的口味酸甜宜人,吃起来很好吃,还能起到健脾养气的保健功效。
五、有什么中药方子可以治疗脾虚和去湿气?
湿,万病之源。当体内湿气严重时,我们就会头晕头重,脸上油腻,四肢困重,腰酸无力,关节肿胀,浑身发懒不想动,只想躺着;经常感觉消化不良,吃一点东西就会腹胀,小便不利,大便发软不成型,每次都好像排不干净等;
同时水湿凝聚会化成痰,因此我们还会有咳嗽咳痰,痰多的好像吐不完一样,堵在嗓子里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伸出舌头一看,舌苔又白又腻,可能两边还有齿痕……如果你有上述症状,那就需要祛湿了!而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于是开出一个方子,成为祛湿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它就是《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为啥说它是千古第一祛湿方呢?因为在这个方子里,医圣张仲景巧妙地运用了3个祛湿方法,从根上断绝了湿气。1、利湿--茯苓 利湿,又称利水、利尿,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利湿的药材,让我们身体的湿浊直接从小便排出去。有人会问,平时吃祛湿食材红豆薏米不就可以祛湿了吗?没错,红豆薏米是利水利湿的食物,刚开始吃还有点效果,慢慢地就没有效果了。这是因为利水利湿的药材多数是寒凉的,长期食用会伤害脾胃,反而会加重湿气。所以,在《苓桂术甘汤》中就没有用到红豆薏米了,而是用了平和不伤脾胃的茯苓。茯苓味道甘淡,归心脾肾三经,主要功效便是利水渗湿,直接从根源上切断了痰饮的生成。它的优点就在于它在祛湿过程中还能保护我们的脾胃。可以治疗我们痰饮而导致的胸闷,咳嗽、身体困倦等症状。
2、渗湿--桂枝 渗湿,就是像我们平时出汗一样,借助解表发汗的药材,让我们的湿气从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慢慢渗出来。但有的人心气不足,心阳衰微,怎么也不出汗,就算到了酷暑,人家都汗流浃背了,他就是不出汗。出汗是我们身体排毒的一个重要通道,老不出汗,湿气怎么去掉呢?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强壮我们的心阳了。《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就可以强壮心阳,解表渗湿。桂枝,温阳行水,化气利水。和茯苓搭配可加强温阳行水的功效。主要治疗我们身体上由阳虚水液停聚所引起的手脚冰凉,水肿,胸闷等症状。而且桂枝制阳光,它能给身体带来阳气,是能够让人感到暖烘烘的一味药,原本因为嗜食寒凉而阴寒内盛的脾胃在阳气的温暖下,也得以苏醒过来。
3、燥湿--白术 燥湿,就是像我们平时烤东西一样,借助温补的药材把湿的东西给烤干。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湿毛巾放在炉火上烤的时候,毛巾的湿气是不是会被蒸发掉?这就是燥湿了。那谁来燥湿呢?《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是燥湿的一把手。阅读到这里,可能有朋友疑问,燥湿祛湿都是治标,怎么才是治本呢?那就是断绝湿气的来源。否则你一边排湿,另一边湿气源源不断地产生,那岂不是白费力气了?《黄帝内经》中有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湿邪之源在脾,若要切断湿气之源,首先要将脾胃养好。而且,在中医五行里,脾属土,能克水。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去湿,首先得好好健脾,这就要用到白术了。白术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我们说水湿聚积成痰,脾虚运化水液失常就会产生水湿。白术和茯苓同用会加强健脾,祛湿的功效,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它还可以治疗脾虚引起食欲不振,流口水等症状。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简单4味药,健脾祛湿,从根上断绝湿气 茯苓利湿,从脾胃往下走,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桂枝渗湿,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白术燥湿,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把我们身体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就像火炉烘烤毛巾一样。
最后加入炙甘草,稳固脾胃,调和这些药物,让它们发挥更好的药效。四味药一起用不仅可以消散痰饮,还能输布津液,健脾利水,除掉体内湿气。当然,要想完全去掉所有的湿气,日常生活还得多运动,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六、脾虚如何调理?
脾虚的问题,现代人已经从不熟悉到熟知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脾虚的人越来越多,任何年龄群体都有可能出现脾虚。
对于脾虚的问题,知道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有效治疗,有的人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明明一直在调理,身体却越来越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这是咋回事?
脾虚调理,找到根源才能对症!
1、脾阳虚
大多是体内聚集过多的寒湿,导致阳气耗损较多,从而损伤到脾脏,进而出现了脾阳不足的问题。
胃冷痛不适、喜温喜按,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等。
2、脾阴虚
脾阴虚又称脾阴不足,一般是指脾阴液不足,运化食物和输布水谷精微的作用减弱,导致虚热内生的病理变化,通常是因为患者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或长期情绪抑郁导致。
患者通常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思饮食、饮食减少、胃中嘈杂、食后不易消化、腹胀、口淡无味等症状,同时并伴有手心烦热、口舌干燥、神情疲倦、四肢乏力、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红少苔等症状。
3、脾气虚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1、运动量不足
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脾虚。例如平时经常久坐不动,进而可能引发脾脏功能受损。要想提高人的身体器官功能,应该保证身体循环代谢正常,这样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提供给五脏六腑,器官功能提高,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大部分人吃完饭之后不爱活动,甚至直接躺床休息,如此以来,不仅运动量不足,五脏器官运作起来也更容易受阻,所以脾虚表现越发明显。因此在提高脾脏功能过程中,还需注重劳逸结合,通过锻炼身体的方式,来提高脾脏功能。
2、饮食习惯
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食物经过加工变得更为精细,但对于养护脾胃来说,这并不一定是好事。食物过分精细,脾胃消化负担就会大幅减轻,消化功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便会呈现出功能减退的趋势。
若长期忽视饮食结构不合理对脾脏运行的影响,导致脾胃功能持续减退,未来就会阻碍养分供给和气血输送。机体运作的平衡被打破,健康必然受损。
3、思虑太多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而中医有思伤脾的说法,如果你每天思虑太多,就容易影响脾胃功能的发挥。而且,思虑过度也容易耗损心气,影响气血的流通,从而影响脾胃气血的流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差。
补脾胃有个误区,很多人脾胃不好,身体瘦弱,就想着给自己补一补,经常吃一些补品炖肉,煲汤等,结果发现没啥用,脾胃反而更差了。
这是因为脾胃虚的时候,你吃再补的东西,也消化吸收不了,中医上叫虚不受补。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答案是要平补。“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这个意思。很多日常食物,本身也是可做药用,但很平和,脾胃还能慢慢吸收,虽然慢一点,但只要坚持,反而很有用。
在健脾胃上,就有个非常著名的食疗方,叫“健脾八珍丸”。
关注养生的朋友,应该很多都知道。这个八珍丸从明代传到清代,成了清朝宫廷御方,又从清末到现代,传承了几百年,现在已经成了江南地区的特产,大家去浙江西塘、江苏苏州等地旅游的话,会发现满大街都是这种小糕点。
各大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多位专家也讲过↓
八珍丸原来的材料是: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芡实、薏仁、莲子、白扁豆。这个材料跟参苓白术丸基本相似。
不过党参白术是药,古代生活条件不好,用来补身,现在大家本来就吃得很营养了,一般会把它换成山楂、麦芽,用来消食化积。
注意,食补比较慢,要坚持吃,每天吃两三小块,吃上一个月,就会有明显改变。脾胃调好了后,日常也可以隔三差五吃一吃。
不方便自己做的,可以吃成品↓
最后提醒大家,正所谓忧思伤脾,除了食补,还要注意调节情绪,如果整体焦虑、压力大、生闷气,对脾胃伤害也是很大的,要适当调节。
七、脾虚是什么?
脾虚,是一个中医名词术语。一般是指由于脾气虚损导致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主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一、发病原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对各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一般有胃肠道疾病的人往往都会伴有脾虚。根据发生脾虚的原因不同,其主要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
1.脾气虚 一般是由于饮食不规律不节制,工作过于疲劳,伤心伤神,身体抵抗力下降所导致的。
2.脾阳虚 多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演化而来,大多也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吃了过多生冷的食物或是服用寒性的药物,损伤脾阳,或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引起。
3.中气下陷 中气一般就是指的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到肺,以荣养其他脏腑,如果脾虚中气下陷,就会出现严重腹泻、脱肛、子宫脱垂等一系列症状。 4
.脾不统血 中气(脾气)过于虚弱,不能摄血,那么全身血运就会不好。
二、脾虚的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由于脾脏虚弱而导致的一系列病证,其表现复杂且多样,主要有呕吐、腹泻、多处水肿、口腔或鼻腔等处出血、提前闭经、四肢发冷、小儿多涎等。根据脾虚的分型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1.脾气虚 平常就容易腹胀,食欲不佳,进餐或饮食过后腹胀加重,气虚无力,慵懒散漫,一般比较消瘦,或是虚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食欲不佳,但容易腹胀,有时候会伴有腹部疼痛,四肢皮温较低,面色较差或伴有浮肿,小便短少,女性白带增多多但是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主要有气陷的临床表现,还有一日之内多次腹泻、肛门脱垂、子宫脱垂等一系列症状。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八、小儿脾虚表现?
小儿脾虚可通过舌象、脉象、二便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家长可通过其营养状况进行判断,若出现发育迟缓,或伴有面色萎黄、肌肉松弛、毛发枯黄或稀少、食欲不振、厌食、睡眠不佳、夜间哭闹等症状。如果判断不出来请及时到医院看医,医生能给你最好的指导,请勿随便用药。
九、脾虚的种类?
脾热,表现为唇红,心烦,腹胀,便秘,小便短黄。
脾气虚,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眩晕,面色萎黄。
脾虚湿困,表现为饮食减少,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浮肿,舌苔厚腻,脉缓。
脾阳虚,表现为食少尿少,浮肿消瘦,胃胀疼痛。
脾阴虚,表现为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干结。
十、脾虚湿盛,脾虚湿盛有什么症状?
脾虚伴湿气盛的病症的症状表现,以全身四肢无力,倦怠懒言,失眠多梦,心悸怔忡,脘腹胀满,胸闷气短,恶心欲吐、腹泻便溏,下肢或是全身水肿的症状。这样的病症需要选择健脾燥湿类的中药进行治疗,使脾气健壮,加强其运化水湿的能力,再加上化湿、祛湿、利湿的药物同时治疗。